创维“造车”,强弩之“末”?
作者|Everest
编辑|Jesse
强弩之末,矢不能穿鲁缟。——《史记》
2021年,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真是一个热闹的年份。先有小米宣布准备造车,后有OPPO和滴滴相继被媒体曝出造车计划,而酝酿已久的华为则提出了仅提供品牌和技术的“合作造车”路线。
而在汽车领域布局近10年之久的创维,ta的造车计划更像是一场“旧瓶装新酒”式的无奈“自救”。
· 创维集团的创始人黄宏生离开创维集团(仍是其股东),联合金龙客车等创立了南京金龙客车,进军新能源客车领域,经过波折之后成功;
· 黄宏生决定进军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成立开沃集团;
· 开沃集团的天美汽车上市开始销售,但是新的「天美汽车」并未成功,反而“折戟沉沙”,有“夭折”的趋势;
· 创维集团业务发展缓慢(主要为创维数码),打算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与开沃集团洽谈并购,但谈判失败,最后决定以品牌转让的形式将「创维汽车」卖给开沃集团,「天美汽车」换牌子「创维汽车」再次推向市场。同时,创维还将把自主研发的新技术用到新的「创维汽车」上,与之进行“深度合作”。
图/网络
1+1真的能大于2吗?
一直以来,创维以电视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产业为主。这次,创维集团收购开沃汽车不成,反被“反噬”,说明作为创始人,黄宏生比较认可创维的品牌价值。
创维品牌在民间一直以来都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创维的业务几乎覆盖家电的各个领域,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靠前,品牌影响力江河日下。这也许是创维集团急于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创新业务进行“自救”的原因。
截至目前,电视产品仍是创维的第一大营收来源。2020年,创维的多媒体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高达57.7%,达到215.05亿元,而增速同比下跌了13.3%。
坦诚地说,单说创维电视增速下降这并不客观。据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彩电市场全年零售量为4772万台,同比下降2.0%,零售额1340亿元,同比下降11.2%。百户拥有量下降了2.4%,为119.3台,是6年来首次下降。
在冰箱空调领域,创维远不如格力、海尔等其它大厂,影响力越来越弱。其它的智能厨房、智能锁、洗衣机、净水器领域,创维的品牌影响力更是处于几乎消失状态。
创维集团的整体发展面临衰退,迫使他们谋求新的突破。
不可否认,“创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老品牌。在农村和二三线城市也有众多平民百姓对创维的品牌比较熟知和认可。
只是,由于创维集团近些年在产品创新和营销两方面均没有太多的突破性建树,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和品牌影响力,尤其是在智能电视等新领域。
面对新老品牌的“营销轰炸”,创维本就“低调”甚至“平庸”的品牌影响力被营销的“战火”和“硝烟”淹没了。
而以“新入者”姿态进入新能源汽车的「创维汽车」,其品牌话题度显然不及蔚来、小鹏、华为、小米等进入新能源汽车的“新秀”,更不要说在行业深耕多年的长城、北汽、比亚迪、一汽等国产自主汽车品牌的“元老”了。
显而易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创维汽车」的品牌溢价“胜算”不大。
如果要给「创维汽车」的品牌价值打个分数,笔者评分(满分10分):
创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品牌“软”实力不占优势,那么技术“硬”实力呢?
多数读者和商业人士可能会想:“创维一个造电视机的,跨界造汽车,疯了吧!”
实际上,创维近些年早已涉足车载数码领域。创维在汽车领域并非是“小白”一个!它在汽车领域已经有所耕耘,只是影响力有限。这也许是创维集团意图收购“开沃汽车”的一个根本原因。
事实上,创维集团并非只是单纯把「创维汽车」转让给了自己的“同宗晚辈”,还会和“晚辈”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技术合作,把自身近些年的技术成果应用到新的「创维汽车」上,让自己以另类的方式,类似于“华为造车”的方式涉足汽车领域,而这或许才是创维“造车”背后的真正意图。
图/Pexels
从目前来看,创维在“AI自动驾驶”、“5G车联网”、“车载环境控制系统”等方面的实力并不占优势。而限于研发投入的规模和本身的技术底蕴,创维的“造车”实力大概率不如华为,但或许不会输给小米太多。
发布会上,创维汽车方面表示将开发囊括SkyPILOT自动驾驶系统、SkyLINK智能网联操作系统、SkyDRIVE智驱解决方案、SkyPOWER智电解决方案、SkySAFETY智安解决方案在内的Sky系列技术,希望通过软件来提升汽车的体验。
但令人遗憾的是,发布会上所提到的技术目前尚未有落地的迹象,而即便最终实现,若无法出现与一众“竞争对手”明显的差异化技术优势,依然无法成为创维汽车的“卖点。
所以,仅从技术角度来看,哪怕新的「创维汽车」能与创维集团在新的技术上进行深度整合,也难以在和同行的PK上显然获得很大的市场份额。最大的可能性或许只能作为一个二三线的品牌,走高性价比路线,以获得生存发展之路。
笔者对新的「创维汽车」的技术与产品合作做一个预测性评分(满分10分):
「创维汽车」能否“拯救”「创维」?
坦白的说,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中国并没有完全成熟。
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续航标称水分太大,低温环境下使用严重受限,电池寿命太短(更换周期太短)且相当昂贵,整车售价过于昂贵,安全性不高(近期特斯拉的刹车问题就是一例)以及充电桩过少且充电速度太慢等几项涉及到产品和服务的根本性问题。
这个产业和它的产品也并不成熟,也没有发展到“高潮阶段”,还处在“方兴未艾”的起步阶段。
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电池技术和闪充技术的日渐成熟,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服务的重视程度和服务设施的普及率逐渐提高,这一产业才真正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新能源汽车的诸多问题在逐步得到解决。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和保有量也在迅速提高。
图/Pexels
创维集团这个时候和自己的“近亲”完成“联姻”,或许是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创维汽车」背后甚至还“藏”着发展“乏力”下创维的更大野望,只是目前来看,「创维汽车」和「创维」的双向助力并没有给双方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效用。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赛道里,每个“参赛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竞争对手的任何动作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而这些不正是商业最迷人的地方吗?
「创维汽车」或许在开始的时候,就已成为了“强弩之末”。
「潮汐商业评论」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833690716